讲述淳正家风传播中华文化巩铸廉政建设
——摄制电影《杨升庵传奇》: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,历来清白传家,家风淳正。《一曲诗词传天下,“四重”“四足”教子孙》既是杨升庵家族良好的家风,也是杨氏家族“一门七进士,宰相状元家”清廉为官,造福白姓的根本所在,更是廉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。特别是杨氏的“四重”“四足”及杨升庵“临利不敢先人,见义不敢后身”的品德修养,非常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及青少年学习。守正创新,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以淳正的家风涵养党风政风社风,决定摄制电影《杨升庵传奇》。
摄制网络电影《杨升庵传奇》就是通过电影镜头,讲述杨氏淳正的家风“四重”、“四足”,以及杨氏清廉为官,造福百姓的事迹;宣扬杨升庵“临利不敢先人,见义不敢后身”的品德修养。让人们在观看电影中接受廉政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,发挥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的作用,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凝心聚力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。杨升庵家族以良好的家训世代相传,形成了优良的家风,对广大党员干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、加强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,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立德树人、成长成才以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具有深远的意义。
本片已正式备案立项并列入年云南省精品创作工程项目。欢迎垂询,合作!联系人:王东辉,手机:,邮箱:yngggxxh
sina. 成都市新都区杨升庵研究会秘书长张德全:正德十六年(年),明武宗崩,因其无子,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,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。嘉靖皇帝继位以后,杨廷和(杨升庵父亲)就根据封建礼仪,要求皇帝尊他自己的生父为“本生父”或“皇叔父”,当时杨升庵和父亲同朝为官,也支持父亲的提议。但是嘉靖皇帝一意孤行,想要尊他自己的生父为皇帝,于是就产生了矛盾,发生了“大礼议”事件。在事件中杨氏父子触怒了嘉靖皇帝,最终杨廷和被迫辞官还乡,而杨升庵则两次被杖,并充军云南,永不赦免。
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,与妻子告别时,亲笔书写家传的《四足歌》,作为对子孙的谆谆教诲。
《四足歌》中这样写道:
茅屋是吾居,休想华丽的。画栋的不久栖,雕梁的有坏期。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。再休想高楼大厦,但得个不漏足矣。
淡饭充吾饥,休想美味的。膏粱的不久吃,珍馐的有断时。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。再休想鹅掌豚蹄,但得个不饥足矣。
丑妇是吾妻,休想美貌的。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。再休想花容月色,但得个贤惠足矣。
蠢子是吾儿,休想伶俐的。聪明的惹是非,刚强的把人欺。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。再休想英雄豪杰,但得个孝顺足矣。
杨升庵在滇南三十多年,恪守清贫而不忘初心。他孜孜不倦博览群书,平生著述百余种。《明史·杨慎传》记载:“明世记诵之博,著作之富,推慎为第一”。杨升庵个人虽淡泊名利,却时时关心民间疾苦。当时,昆明一带的豪绅以修浚海口为名,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,敛财肥私,杨升庵正义凛然地写下《海口行》、《后海口行》等诗篇痛加抨击,诗中写道“疏浚海口银十万,委官欢喜海夫怨”。他还写信给云南巡抚,请他制止这种坑害百姓的恶行。
在云南期间,杨升庵竭尽全力传播中原文化。他常常独自深入边地各处游历,与当地各民族倾心长谈。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,滇士从者如云,其中有著名的“杨门七子”,对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至今在云南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杨升庵的民间故事。人们赞誉他不畏权贵的风骨,钦佩他广博多才的学识,学习他知足常乐的高贵品质。
四川省作协会员、成都市新都区作协副主席谭宁君:
杨升庵到云南之后,还发扬光大了他们的家训。比如说重敦伦、重教育,他到云南之后不论是与士子文人还是村夫野老,都能和他们和睦相处。他不仅和当时名士李元阳、杨士云、张含等人交流,而且还培养了大量的学生,为云南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杨升庵的治学态度与做人品格,深受他们杨门历代先辈传下的家风影响。
杨门历代为官,清廉传家。杨升庵的曾祖父杨玫,曾任贵州永宁吏目,为人廉洁正直,拒绝接受当地官吏的贿赂,替百姓办好事,被传为佳话。
杨升庵的祖父杨春,曾任行人司司正和湖广提学佥事。晚年辞官回新都办学,对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。杨春经常写信鼓励在朝廷为官的儿子杨廷和尽心治世济国,多做有利于民的好事。杨升庵高中状元时,亲戚朋友送来贺银,杨春均婉言谢绝,并根据时局,提议大家将礼银用于整修破损城墙。城墙整修完成后,恰逢匪盗袭击,坚固的城墙保护了百姓的安全,大家无不称道。
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,效力于四朝皇帝,历任武宗、世宗两朝首辅, 书香门第的杨氏家族人才辈出,杨升庵的三叔杨廷仪、次弟杨惇、从弟杨恂、子杨有仁,都是进士;二叔杨廷平、五叔杨廷宣、四弟杨忱、从弟杨恺,都是举人。其中杨廷宣工于诗赋,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学者,著有《连云栈赋》,载入《全蜀艺文志》。深厚的家学渊源,成就了“一门七进士,父亲宰相子状元”的一段佳话。
这座名为“景清堂”的祠堂,就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的杨氏宗祠,修建于清道光十九年,距今已有年的历史。
青瓦泥墙,木柱石磴,雕花窗棂,古朴典雅。
景清堂里珍藏的“四足”、“四重”等重要的家训史籍,被杨氏后人奉若至宝,时常拜读,重温祖先智慧。
今天,《四足歌》仍然是杨氏后人对子女们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。
在杨升庵等先辈的影响下,杨氏后人世代恪守“四足”、“四重”家风,为官者清廉自律,为商者兼济大众,留下许多佳话。
成都市新都区政协原文史委主任范华银:
新都杨升庵家族以良好的家训,祖、父、子相传,形成了优良的家风。
杨升庵后人杨德力:
祖先传承的“四重”、“四足”到现在都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。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杨升庵的后人,所以我们遵纪守法,懂得尊老爱幼,中国传统儒家中的忠孝礼义我们都在严格地履行。
在以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文化的影响下,新都自古便成为以“状元故里”而闻名的书香之城。新都人民景仰杨氏家族清廉博学的儒雅门风,感怀他们对家乡的贡献。
纵观历史,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家风,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炎黄子孙。恪守“四足”、崇俭重教的杨氏家风,不仅深刻影响着杨氏后人,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中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●杨升庵·新都杨氏家训摘编
一、实干
家人重执业①,家产重量出②。
——摘自新都杨氏《贞寿堂遗训》
①执业:做事业。
②量出:量入为出。
子孙后代要守业尚勤,努力做事业,方可生财兴家;要崇尚节俭,量入为出,方可传承家产。
二、礼教
家礼①重敦伦②,家法③重教育。
——摘自新都杨氏《贞寿堂遗训》
①家礼:治家的礼仪。
②敦伦:敦睦人伦。
③家法:治家的规矩、礼法。
治家的礼仪在于敦睦人伦,对父母要孝顺,夫妻关系要和睦,兄弟之间要友爱;治家的礼法在于重视教育,增长后人智识,提升族人才干。
三、俭朴
茅屋是吾居,休想华丽的。画栋的不久栖,雕梁的有坏期。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。再休想高楼大厦,但得个不漏足矣。
淡饭充吾饥,休想美味的。膏粱①的不久吃,珍馐②的有断时。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。再休想鹅掌豚蹄,但得个不饥足矣。
——摘自《新都杨氏家谱》
①膏粱:精美的饮食。
②珍馐:珍奇名贵的食物。
用茅草盖的房屋是我的住处,其实不必过于华丽,不要老想着住高楼大厦,就算再富丽堂皇的屋子也会有坏的时候,有一个能遮风避雨的住所便够了。
粗茶淡饭能够让肚子不再挨饿,不要老想着吃美味的食物,能时时刻刻吃到这些粗茶淡饭就很好了,因为再精美、再珍奇的食物也有被吃完的一天。
四、知足
丑妇是吾妻,休想美貌的。只求她温良恭俭①敬姑嫜②。再休想花容月色,但得个贤惠足矣。
蠢子③是吾儿,休想伶俐的。聪明的惹是非,刚强的把人欺。只求他安分守己④寻生计。再休想英雄豪杰,但得个孝顺足矣。
——摘自《新都杨氏家谱》
①温良恭俭:温和,善良,恭敬,节俭。
②姑嫜:丈夫的母亲与父亲。
③蠢子:不过于精明的孩子。
④安分守己:为人规矩老实,做事不越轨。
我的妻子不必过于美貌,漂亮俊俏未必是好的事情。只希望她能够温和善良、谦恭节俭并且孝顺父母长辈就好。
我的孩子也不必过于精明,有时候过于聪明和刚强也未必是好的事情。只希望他能够安分守己找到自己谋生的办法,孝顺长辈就足够了。
五、重义
临利不敢先人,见义不敢后身。
——摘自杨升庵临终遗训
面临有利可图的事,不敢抢在别人的前面去谋取;看见正义的事,不敢走在别人的后面而回避,一定见义勇为。
●采访札记
状元故里家风淳
若是让人一下子说出自己家族的家风家训是什么,可能很多人都一时说不上来。然而,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杨家宗祠里的两位杨升庵后人时,他们却很快如数家珍般地给出了答案:“‘四重’齐家立业,‘四足’修身处世。”
走入修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杨家宗祠,我便被那充满古朴典雅气息的青瓦泥墙,木柱石磴,雕花窗棂所吸引。映入眼帘的“景清堂”以及对联“汉代关西夫子后,明代蜀中宰相家”透着庄严肃穆之感。
优良家风家训如何代代传承?我在杨氏故里的后人中寻找线索和答案。杨崇逸,今年88岁,我初次见到他的时候,他穿着白色的衬衫,正坐在一个低矮的板凳上,旁边趴着一只大黄狗,就是那样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,却温暖入心。老先生虽然听力不太好,但得知我前来的意图后,却笑得特别灿烂,他说:“我非常愿意将自己所知告诉更多的人。”他说着便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摘录的小本子,翻开一页页,诉说着杨氏家族的一切,眼神里满是他对这个家族的热爱。当地人告诉我,杨崇逸老先生一生为人敦厚,擅长书法,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,受到很多人的喜欢。
随后,我见到了现年49岁的杨升庵第十四代孙杨德力,一样的和善,一样对大家 采访期间,我曾出入杨家宗祠到院子里很多次,见到的人大多都是杨氏的后代,他们都很朴实,没有过多的话语,但脸上都是和善的表情,笑着也自豪地和我聊着现今和以往的一切。家训中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们的血脉,转化为了他们的一言一行。
“在家训的熏陶下,我们历来清白传家,虽然院落并不怎么大,但整个家族的人都过得很知足。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