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见泻下药之润下药
1.通便灵胶囊
番泻叶克、当归克、肉苁蓉克。
泻热导滞,润肠通便。用于津亏肠燥者见热结便秘,长期卧床便秘,一时性腹胀便秘,老年习惯性便秘。
口服。一次5~6粒,一日1次。
本品含攻下之番泻叶,孕妇及哺乳期、月经期妇女禁用,脾胃虚寒者忌用。
2.麻仁滋脾丸
大黄(制)、火麻仁、当归、厚朴(姜制)、苦杏仁(炒)、枳实(麸炒)、郁李仁、白芍。
润肠通便,健胃消食。用于胸腹胀满,大便不通,饮食无味,烦躁不宁。
口服。一次l丸,一日2次。
孕妇及脾胃虚寒性便秘慎用;忌食辛辣香燥等刺激性食物。
3.麻仁丸
火麻仁克、苦杏仁克、大黄克、枳实(炒)克、厚朴(姜制)克、白芍(炒)克。
润肠通便。用于肠热津亏所致的便秘,症见大便干结难下、腹部胀满不舒;习惯性便秘见上述证候者。
大蜜丸,每丸重9克;水蜜丸;小蜜丸。
口服。水蜜丸一次6克,小蜜丸一次9克,大蜜丸一次l丸,一日1~2次。
虚寒性便秘慎用。孕妇慎用。
4.麻仁润肠丸
火麻仁、苦杏仁(去皮,炒)、大黄、木香、陈皮、白芍。
润肠通便。用于肠胃积热,胸腹胀满,大便秘结。
口服。一次1~2丸,一日2次。
虚寒性便秘慎用,孕妇忌服。
临床主要用于习惯性便秘、功能性便秘属气滞肠燥者。
饮食入胃,经过脾胃运化其精微,吸收其精华后,所剩糟粕由大肠传导而出,成为大便。大肠的传导功能依靠气的推动,津液的濡润和阳气的温煦。素体阳盛,或过食辛辣厚味,或误服温燥之药,而致热毒内盛。或热病之后,余热留恋。或肺热下移大肠,均可导致肠胃积热,耗伤阴液,以致肠道干涩,形成热秘。
热秘以大便燥结,腹胀,口干口臭,面红心烦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燥,脉滑数为主症,一般病程较长,反复发作,治疗应以泻热导滞,润肠通便为法。多用药性平和之品,以调动机体脏腑功能恢复为主,在祛邪同时不伤正气,通便的同时滋养肠道。再加上生活、饮食习惯的调整,往往能效如桴鼓。
|